自然分娩有很多的好处,如果我们在怀孕期间采取正确方法呵护自身和胎儿的健康,正常分娩宝宝是非常有可能的。准妈妈在怀孕期间保持正确的饮食和适度的锻炼,就是在为日后的生产做准备。接下来一起来学习一下正常分娩或自然分娩的秘诀。
1.饮食均衡
怀孕期间一定要注意饮食,再确认怀孕后,要坚持食用有营养的食物同时还要多吃一些新鲜水果和蔬菜。专注于摄取铁、钙含量丰富的食物。不同的怀孕阶段要补充不同的维生素。此外,我们还要增加水的摄入量,每天至少喝8-10杯水。
2.出生计划
在与我们的医生商量之后,做一个分娩计划表,这样整个孕期会更有计划。
3.积极的生活方式
可以参加一个产前瑜伽培训班或者定期去散步。产前瑜伽培训会让准妈妈感觉到放松,同时还可以教会我们掌握正确的分娩姿势。刚开始练瑜伽的时候会很累,但一定坚持下去,慢慢你就会适应的。
4.产前培训
在产前培训班里,老师会教你如何处理分娩中产生的问题。另外,也会进行一些练习和活动,让整个产程更加顺利。
5.合理减压
检查我们的压力水平,尽量让自己在怀孕期间少些压力,多点快乐。这对孩子会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,对自己和胎儿的健康都非常有好处。在感觉有压力的时候,尝试听听音乐,或者找他人进行倾诉。
6.禁忌食物
不要吃太多的海鲜。适量的海鲜能够帮助孩子的大脑发育,如果吃太多的话会造成一些神经系统疾病。同时,在怀孕期间也要减少酒精、咖啡和茶叶的使用量。咖啡因摄入过多会导致新生儿体重低、生长迟缓,严重的还会造成流产。即食肉类和快餐等食品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。
坚持健康饮食能够让准妈妈在怀孕期间不超重,在进行检查的时候,医生会告诉准妈妈体重增加是否正常。研究表明,有一些中草药能够帮助促进自然分娩,但是,如果你要食用的话,一定要提前咨询医生。
随着胎儿的长大,准妈妈的体重也在不停地增加。准妈妈所增加的体重包括胎儿和准妈妈本身两个方面,在孕期,准妈妈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体重。
准妈妈在怀孕的时候增加多少体重是比较好的呢?专家提出,准妈妈在怀孕的时候,体重增加以10-12.3公斤为宜。在此范围内增重,婴儿出生时体重可维持在2500-3400克,比较健康。据研究分析,新生儿的死亡率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减少。
孕前体重低于同身高标准体重15%的低体重女性,如果孕期增重少于9公斤时,分娩低体重儿的发生率将增加50%,死亡率同样也会增加。孕前体重超过同身高标准体重的20%的过重女性,孕期增重可在8.1-9.1公斤,这类女性在生产完后要积极减重,不过也要注意循序渐进。
怎样控制准妈妈的体重不超过12.3公斤,具体可以这么做:
1、注意身体锻炼。适当锻炼身体可以在不影响孩子的基础上减少体重。
2、晚饭适当少吃。吃了晚饭以后不运动,热量容易在体内堆积,整个人会变胖。适当少吃晚饭,对胎儿来说没有影响
3、适当减少主食,增加蔬菜和水果的进食;瓜菜中能量少,同时维生素含量很高,对准妈妈来说是非常好的。瓜菜中的纤维素还能缓解或消除便秘现象。怀孕后千万不要猛吃,不然会让体重增加很多。
附:人体的正常体重计算公式为:身高(厘米)-100(厘米)=标准体重(公斤)
一、怀孕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下面的情况,千万要提高警觉:
1. 持续性严重呕吐,有可能是因为怀孕的缘故,也有可能是肝功能不良造成的。
2. 阴道有液体分泌物流出、出血或羊水,可能是出现了早期破水,还有可能是准妈妈受到了感染
3. 寒颤、发烧、小便灼热感或腹泻,可能是准妈妈受到了感染。
4. 胎动改变,在初觉胎儿活动以后,一下子没有了胎动,或者是数量频率不对的时候,有可能是胎儿处于危险中,或者是有了生命危险。
二、调整睡姿的好时机
在怀孕之前,不管是趴睡、仰睡或是侧睡,只要舒服就可以了,对身体没有影响。但是准妈妈一定要采用正确的睡姿。
准妈妈由于肚子上有负荷,如果仍旧采用以前的睡姿,会不符合人体的生理解剖构造,所以,准妈妈最好采用左侧卧的睡姿。
因为后腹腔的脊椎右边的下腔静脉负责下肢血液循环至心脏,仰睡或右侧睡会压迫到下腔静脉,造成下肢水肿、麻痹甚至抽筋,所以准妈妈最好是朝着左侧睡。
在刚刚初期,孕妇肚子不明显,睡姿不用特意改变;但是到了怀孕中期,肚子已经变大,这时候就应该尝试改变睡姿,让自己改成左侧睡;到了末期,必须要采用左侧睡。准妈妈采用左侧卧时,还可以将下肢垫高15~30度,于两腿间夹一枕头,这样会睡得更好。
三、小心便秘引发痔疮
从怀孕中期开始,准妈妈由于子宫增大,压迫到后方的肠子,所以排便会非常困难;另外,怀孕时肠胃蠕动不好,肠胃中食物的运送比怀孕前慢了30%, 所以很容易出现便秘。准妈妈可以这样做:
1. 维持定期排便习惯,如果排不出来也不要太用力
2. 多喝水。
3. 多吃纤维类食物。
4. 适当做一些运动,像是散步、体操等。
5. 不要吃辛辣、燥烈的食物。
怀孕期间一直便秘的话会引发痔疮,再加上怀孕增大的子宫会压迫肛门,阻碍血液循环,引发瘀血而造成痔疮。所以,要避免发生痔疮,首先要预防便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