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当胎教引起宝宝各种问题

我们都了解了,音乐胎教对于胎儿的巨大作用相对于其他胎教来讲更具优势,所以选用这种方法的家长们也特别多,但是这问题也就慢慢出现了。大多数家长对音乐胎教的正确方法并不熟悉,导致问题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。我们看看常出现的一些问题吧。

1、将传声器贴在腹部进行胎教

研究表明,胎儿在母亲肚子里长到4个月大时就有了听力;长到6个月时,胎儿的听力就发育得接近成人了。这时进行胎教,确实能刺激胎儿的听觉器官成长。但许多孕妇进行胎教时,却是直接把录音机放在肚皮上,这是不正确的,甚至伤害胎儿的听力。

4~6个月胎儿的耳蜗虽说发育趋于成熟,但内耳基底膜上面的短纤维极为娇嫩,当受到高频声音的刺激后,很容易遭到损伤。轻者,婴儿出生后可能听到说话声,却听不见高频的声音;重者将会给小宝宝造成一生无法挽回的听力损害。因此,孕妇千万不能将传声器贴在腹部进行胎教。

2、立体声音乐危害更大

婴儿的听觉器官正处在发育阶段,鼓膜、中耳听骨以及内耳听觉细胞都很脆弱,对声波的敏感性很强,很容易发生听觉疲劳。尤其是婴儿带上立体声耳机收听音乐,由于音量较大、耳机闭塞外耳道口,立体声音乐进入耳道内没有丝毫的缓和与回旋的余地,直接刺激幼嫩的听觉器官。时间一长,就会使婴儿的听力受影响。调查发现,经常听立体声音乐或使用立体声耳机的婴儿,年龄越小,听觉器官受损程度也就越严重。因此,婴儿不宜长时间听节奏明快、优美动听的立体声音乐,更不要让婴儿用耳机听,以防对婴儿听力造成危害。

3、婴儿长期听音乐

国人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,一件事情若是好。我就往死了做。果然还就是这样。音乐胎教无休止的话对胎儿的损伤也是很大的。凡事讲究一个度。若是过度了。那么就有可能造成将来的孩子沉默孤僻,丧失语言能力等等。处境很是危险。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。

无意中的胎教

胎教固然重要,不少科学家对胎教的作用也做了正面的评估。但是为什么在早些时候并没有盛行,但是才人,能人照样不少。这是为什么?其实并不是没有进行胎教,只不过胎教的过程是一个比较无意识的过程,所以可能并没有被注意到,无意中就进行了胎教。

无意胎教虽有一定作用,但其科学性和实际效果都有一定限制,为此,需要推广有意胎教。有意胎教,就是自觉地,有意识的实施胎教,追求胎教的质量。有意胎教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很显然的,现在我国不少地方出现一些超常儿童,他们和有意胎教都有一定关系。但其主要方法和主要作用是:

1.音乐胎教

通过音乐声波的和谐振动,培养胎儿敏感的听音能力,并给胎儿形成外界环境是美的感觉。

2.学习胎教

通过“宫内学习”形成胎儿良好的条件反射能力,并在胎脑中积累一些知识信息,以便于出生后接受知识方面比其他孩子领先一步。

3.触摩胎教

通过父母对胎儿的谈话,讲故事,培养亲子感情,并在胎儿脑中贮存语言信息,有利于开发胎儿潜能。

我们提倡有意胎教,并不是为了培养个别天才,而是为了整体提升下一代的素质和人口质量。所以无意胎教虽然在平时生活中比较省事情,但是为了达到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,还是要针对性地进行有意胎教,这样孩子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,至少不会落后。

胎儿能够感觉到胎教内容

胎教盛行一时,但是也有人提出质疑的声音。“胎儿能够感觉到胎教吗?”不仅如此,一些仍然坚信胎教有用的妈妈们也会偶尔有些疑问。“我做的胎教宝宝感受到了吗?”这一点其实早已经被研究证实了。胎儿不仅有感觉,而且还会将其转化为记忆。

人的生命实际上是从胎儿时期开始的,胎儿大约3个月左右就有了感觉。起初,当胎儿碰到宫中的一些软组织,如子宫壁、脐带或胎盘时,会像胆小的兔子一样立即避开。但随着胎儿的逐渐长大,特别是到了孕中后期,胎儿变得“胆大”起来,不但不避开触摸,反而会对触摸做出一定反应,如有时母亲抚摸腹壁时,胎儿会用脚踢作为回报。

研究发现,4个月的胎儿即可对外界的声音有所感知,而且胎儿得到的声音信息特别丰富,凡是能透过母体的声音,胎儿都可以感知到。这是因为人体的血液、体液等液体传递声波的能力比空气大得多。这些声音信息不断刺激胎儿的听觉器官,并促进其发育,听觉在人体的智力发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。当胎儿发育到五、六个月时,其大脑皮质结构已经形成,此时胎儿已经有了能够接受外界刺激的物质基础。

胎儿在6个多月时就有了开闭眼睑的动作,特别是在孕期最后几周,胎儿已能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了。当一束光照在母亲的腹部时,睁开双眼的胎儿会将脸转向亮处,他看见的是一片红红的光晕,就像用手电筒照手心时手背所见到的红光一样。

由此可见,家长所做的胎教孩子是够感受到的,而且到了孕后期,孩子的各种感官,器官发育趋于完善。孩子所做的就不仅仅是感受了,还会做出回应。会让妈妈以更大的努力来对孩子进行胎教。所以家长的担心和外界的质疑就都不攻而破了。